就業再難,也別抬舉這7個職業,工資再低,也要做這7種工作
2023/12/10

有一句名言:選擇大于努力。這句名言在未來將得到更深刻的印證。條條大路通羅馬,你選錯了職業,如同選錯了方向,不但到不了羅馬,還會南轅北轍、越跑越遠。職業規劃越來越難了,不是我不明白,這世界變化快。

這一代退休父母經歷過太多,雖然已經無法扭轉自己的命運,但可以發揮經驗優勢指點自己的兒孫。所以,退休父母不管自己混得如何,也要勸告兒孫:不要從事這7種工作,給再高的工資也不干。

找工作再難,工資再低,也要尋找未來可持續發展、職業比較安全的這7種工作。

【1】拒絕從事未來被替代的工作。

現在的人工智能已經發展到未來幻化世界的水平,而且迭代正在加速。比如,仿真保姆機器人除了不能生孩子啥都能干了。無人機、自動送貨車、數控機床及機械臂、無人駕駛、水下焊接等技術,將取代勞動型、技能型崗位。比如,收銀、稽核、算賬、理貨、駕駛、焊接、車工、跑腿、服務、操控、普通文員、基礎采編等崗位,早晚被替代,就不要踏足了。

【2】拒絕從事走向沒落的工作。

有些行業不是被人工智能取代的,而是被巨觀政策強迫摁下了發展勢頭。比如,房地產行業、互聯網理財行業、基礎金融(柜員)行業以及淘汰落后產能(高污染、高耗能)涉及的工作。舉一個例子,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車行業必將取代化石能源和燃油汽車行業,放著藍海你不闖,非要卷進紅海吃苦頭?

【3】拒絕從事高風險的工作。

隨著經濟大勢滑入寒冬,退潮之后才知道誰在裸泳。經濟大好時期,虛假繁榮掩蓋了一切。

熱潮退去、寒潮來臨,越來越多的行業淪陷,越來越多的企業爆雷,這些曾經風光無限的行業或企業,普通人就不要去闖了,明知山有虎,偏向虎山行,你不被虎吃掉誰當墊背?

【4】拒絕從事「灰色」工作。

以前,從大城市到小縣城,滿街都是搞傳銷、賣理財、賣保健品、賣投資項目的,那些膚白貌美的年輕女孩恨不能管你喊親爹。發短信、送雞蛋、掃個碼,就掏空了老年群體的荷包。現在的灰產公司還在從事一些「擦邊球」的產業,比如,賣培訓、賣兼職、拉人頭、刷數據、搞矩陣、批量抄襲,就不要招惹這種工作了,一抓就是一窩,掙不到錢還留了案底。

【5】拒絕從事「壓榨型」工作。

有些無良企業抓住當下就業難的機會,欺壓員工,降低成本,根本不把員工當人看,只當工具使用,用完了就像扔抹布一樣扔掉。比如,不簽勞動合同、不繳社保公積金、不給辦公電腦、反讓你交押金保證金、不辦工傷保險,等等,遇到這種公司不要去,反手一個舉報、為民除害。

【6】拒絕從事有損健康的工作。

有些職業根本不是「工作」,而是對身體「極限」的挑戰。有一篇文章「騎手累死在算法里」已經揭示了底層邏輯。比如,以前流行一種「先進」的計件工資制,搞得工人為了多掙幾塊錢拼命加班,後來被證明這是「血汗」工廠。現在,騎手、司機、跑腿等職業人員,也被無良商家設計的「游戲規則」套死了,就是讓你拼命透支體力、消耗健康。有些平台不簽勞動合同,改簽合作協議,就是讓你累病了、被撞了也跟他們無關。

【7】拒絕從事勞務外包的工作。

勞務派遣、業務外包,本來是一種用工模式,適合于人員流動的外國,在國內是「水土不服」的,也是不應該被推廣的。可是,越來越多的企業為了降低人工成本、逃避管理責任、便于裁員,大批量使用勞務派遣工和業務外包工,說是同工同酬,其實根本沒有前途。你用膝蓋都能想明白,既然想用人就簽勞動合同,為什麼找第三方勞務公司跟你簽勞動合同呢?這不是脫褲子方P嘛,目的就是想坑害你!

PS:退休父母勸說兒女可以從事這7種工作。

【1】朝陽行業及職業。

看看2023年職業大典,消失了600個職業,新生了600個職業。看看2025年規劃和2050年規劃,國家發展什麼行業,國家限制什麼行業,其實已經很清楚了。比如,房地產、虛擬經濟等行業注定走下坡路,智能制造、人工智能、數字化、數據安全、基因、養老、健康、文化等產業一定是走上坡路的。你進入沒落行業,注定卷得要死;你進入朝陽行業,如同在藍海里游泳。

【2】新興行業及職業。

2023年中國加速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,2025年進入重度老齡化社會,退休老人將達到近3億人。一半是火焰,一半是海水。2022年新生兒出生人數創出歷史新低,并跌破了1000萬,產生了人口負增長的歷史性拐點。那麼,圍繞老年人養老、健康、服務甚至是老年人發揮余熱等產業必將是一個萬億市場。那麼,嬰兒數量銳減,將對幼兒園、中小學教育以及母嬰、兒童消費等市場帶來沖擊。相反,幾個老人養一個孩子,消費能力大增,那麼,高端教育、高端服務就是一個新型產業。如果抓住這種趨勢選擇就業,未來前途光明。

【3】產業轉型及職業。

未來,很多產業面臨轉型升級,給職業規劃也帶來了新的希望。舉一個例子就明白了:以前房地產的經濟規模巨大,當它沒落后,哪個產業能起到「引擎」作用呢?目前看,新能源產業及新能源汽車行業,已經接過了「接力棒」,并且有望成為全球經濟的新引擎。

這種產業轉型升級帶來的新興職業發展機會是巨大的。再比如,所有的行業和企業都在進行數字化升級和智能化改造,那麼,圍繞這些轉型升級的職業將來必是百花齊放。

【4】消費升級及職業。

我國到2035年要實現人GDP到3萬美金的宏偉目標,不僅僅帶來產業的革命,還帶來消費的革命。舉一個例子就明白了:我們的人均GDP從1995年的600美金到2010年的4000美金,又到2021年的1.2萬美金。這期間,我們最大的消費變化就是消費升級了,手機從大磚頭變成了智能化,從腳踏車變成了高檔汽車,從小平房變成了大平層,吃的零食、喝的飲料,也是一代比一代講究了。那麼,人均達到3萬美元,圍繞消費升級的產業和職業才是未來的風口。

【5】難以被取代的職業。

目前,讓人們最焦慮的就是人工智能將來要取代哪些職業?那麼,人工智能將取代哪些職業無法窮盡,但可以知道人工智能未來無法取代的職業。首先是智慧社交型的職業,需要溝通、協調、平衡、隨機應變、靈活變通的職業不易被取代,比如,教學、仲裁、管理,等等。

其次是藝術創意型的職業,人工智能無法與人類情感相通,比如,藝術家、攝影師、策劃師,等等。再次是感知操作型的職業,比如,醫生、護士、維修工、消防員,這類工作無法被標準化,也不容易被「編碼」。

【6】人工越來越貴的職業。

隨著人均GDP的增長,隨著人口的下降,人工成本必然上升,這是發達國家已經經歷過的歷史規律。比如,在發達國家,消防員、電焊工、維修工的收入不比一個城市精英白領少。中國在未來十年也必將走入這個局面。所以,不要小看有技能的藍領人才,他們的工資會很高,否則,沒人愿意干。那麼,懂技術、懂技能、會操作人工智能、會運行數控機床、能維修智能芯片的藍領技工,也許并不比一個老師、文員、工程師掙得少。

【7】體制內的職業。

2023年,報名國考的人數再創歷史新高,就連很多大廠的高薪碼農也加入「考編」大軍。金窩銀窩不如家里的狗窩,高薪美年薪香不如端著鐵飯碗香。用簡單思維就能看明白,如果鐵飯碗都不香了,那麼其他職業就更不行了。

所以,考入體制內可能是普通人最好的歸宿。2023年,全國非國營單位(私企民企)社平工資只有國營單位(體制內企事業)的二分之一,粉碎了體制內「工作穩定但收入低」的錯覺,這種職業既穩定收入還高。

版權所有,禁止轉載。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。